首页 工作动态 多党合作 党外知识分子 少数民族 宗教事务 港澳台海外 非公经济 对台交流 侨务侨联 珠海乡音 它山之石 理论园地
    天气预报:  珠海市气象台9月26日15时10分发布:预计今晚到明天,我市晴到多云,天气炎热,有轻度灰霾,气温27℃到34℃,相对湿度55%到85%,吹西北风,陆地风力2到3级,万山岛、桂山岛附近海面风力4到5级,珠海港附近海面风力3到4级。     全文搜索:
当前位置:  
 
 

如何构建新海上丝绸之路

2016-09-26 来源:

 

摘 要: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使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开始,中国各大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新海上丝路经济桥头堡发展规划。然而,新海上丝路的的建设,面临着沿线国家的主权争端和国际经济秩序的的风险和挑战。在全球化的今日,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完全依靠武力去实践其战略规划,凭借武力征服世界的霸道时代不可能再实现。在笔者看来,中国要引领新海上丝路的建设,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必须跳出狭隘的民族与国家的观念,践行儒家的天下观和政治理想,从地方发展的层面看,必须发挥经济桥头堡作用,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强化区域经济共同体。

 

关键词:新海上丝绸之路,政治文化,天下观,自由贸易

 

新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政府拓宽与沿线国家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战略构想,是沿海地区扩大向东南亚临海国家甚至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宏大经济愿景,使沉寂已久的“海上丝绸之路”再次成为国际热点。

本文将分析海上丝路的兴衰和意义,以及在构建新海上丝路实际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探讨传统儒家政治文化对于中国在构建新海上丝路的引领作用。

一、为何要重建海上丝路

海上丝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这条海道自中国泉州、广州等东南沿海城市,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衰亡于明清时期。海上丝路的沧桑剧变见证了过去两千年里中华民族等从统一兴起到繁荣扩张再到落后挨打的辉煌与苦难史。

海上丝路到明清由盛而衰,在于明朝建立之初就实行禁海政策,直至清朝颁布迁海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全面闭关锁国,中断了中西放的思想(如宗教)、科技(如医学)、物质(如丝绸茶叶)、饮食、语言等经济文化交流[1]。封闭而单一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导致国家发展的止步不前,丧失海上权力。1840年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千年旧梦,原本通过海上丝路平等的商品贸易变成了殖民掠夺。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海上丝路由此沉寂。

新一届中国领导人适时提出重建海上丝路,是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参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形象与地区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

1、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构建和平稳定周边环境。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路,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进同沿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空间,促进区域繁荣、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而沿线国家搁置争议、增进共识、合作共赢,以放射性的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区域政治合作,从政治合作再向安全合作,使“经济共同体”提升至“命运共同体”的更高层次,共同维护区域和平。

2、宣扬富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维护国家海上权力。近代欧洲文明向东方扩张性进入,极具残暴性和全面性,既有宗教传播,也有炮舰攻入,更有商业掠夺,并以海权优势制定规则,建立海上秩序,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希望通过新海上丝路建立起海上权力,维护沿线国家开展多样化的航海贸易,进行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而不是单向的侵略和扩张。

二、构建海上丝路面临的挑战

我们相信,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是大势所趋。然而,如何把这个战略构想变成现实却面临着可能来自国际政治格局现状的多个方面的挑战[3],包括:

1、大国战略博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构建中国海上丝路最大的战略挑战,外交上积极介入东海南海争端,拉拢印度牵制中国,继续炒作“中国威胁论”;军事上强化亚太军事同盟关系,扩建海军基地和军力部署,增大中国的区域安全压力;经济上力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有意架空中国,削弱或边缘化其所不参加的区域经合组织。

2、对华战略意图的怀疑。印度一直将南亚和印度洋视为其势力范围,认为新海上丝路无非是中国强化介入印度洋的幌子,影响印度在该区域的主导权,再加上领土争议,中印双方仍缺失安全互信。印度一方面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一方面加强对印度洋的主导,想以此制衡中国势力的入侵。

3、主权领土争端。中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领土争端主要是中印边界争端和南海问题。近年来南海问题持续升温,牵涉到海上丝路沿线67方(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中国台湾)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并涉及国家领土和主权问题。由于越南、菲律宾等国派兵侵占南沙地区岛屿,使得中国在南海的维权问题显得非常复杂,极易导致武力冲突。

4、区域国家的内部矛盾。除了以上问题,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之间的长期存在的对峙矛盾。例如印度巴基斯坦就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的种种冲突,东南亚国家(以泰国军政府武装为例)内部存在的政局动荡问题等,都极大影响海上丝路的推进和长远发展。

因此,如何协调和处理好这些潜在的挑战成为海上丝路战略能够成功实施的首要问题。

自二战以来,美国一直推行着“胡萝卜加大棒”的霸权外交。美国的霸权主义主要体现在他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不择手段,滥用武力,肆意的绕开联合国发动战争,干涉别国内政,侵犯他国主权给当事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美国之所以敢这么做,与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是分不开的。

但是,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已经浓缩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有史以来人类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对抗和制衡的冷战思维模式,甚至使用军队及其他武装力量,都无助于解决国际利益冲突、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容易,不仅耗费国力,也无助于中国重获大国地位。笔者认为,上述四个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狭隘性,中国应该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立场以及“遏制-平衡”的思维模式[4],从儒家历史文化中找寻和构建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的世界政治观念,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奠定沿线国家之间互信共利的基础。

三、践行儒家的天下观与政治理想

常言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对于国家,儒家提出一个更大的概念,即天下。冯友兰先生认为:“古代中国人说天下,意思是想说世界(对应英文中的World),不过当时对世界的了解还没有超出中国的范围。”[5]类似的,钱穆先生也指出“在当时中国人的眼里,中国即是整个世界,即是整个的天下。中国人便等于这世界中整个的人类。当时所谓‘王天下’,实即等于现代人理想中的创建世界政府。凡属世界人类文化照耀的地方,都统属于唯一政府之下,受同一的统治。‘民族’与‘国家’,其意义即无异于与‘人类’与‘世界’”[6] 也就是说,儒家的天下观念是超越狭隘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

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天下大同”,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而构建“天下大同”的世界,需要采取“仁政”措施,即孟子所说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儒家思想认为,天下非一国或以民族之天下,乃全人类之天下。以践行儒家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恰好为当下中国化解构建海上丝路面临的各种挑战指出一条趋进的道路。

1、应对利益冲突。

儒家天然是霸权主义的反对这。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像美国打着自由民主的口号谋取私利是中国坚决不可为的。

中国不走霸权主义路线,而是重归王道,实施仁政,推己及人,克己复礼,向国际社会承诺自身的发展是和平崛起,不会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稳定构成威胁。因此,中国尊重弱小国家的权益,主动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人类义务。而且,中国应该做到“以德服人,使其悦而诚服”,那么“中国威胁论”将不攻自破,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也阻挡不了海上丝路战略的实施。

还有就是,中国要坚持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平等合作,“协和万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成全其他国家的发展,即坚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价值观,消除印度等国家对于中国的国际战略布局。

2、化解领土争端和民族矛盾

民族主义是一柄利害兼具的“双刃剑”。在一些情况下,它是民族自觉和国家发展的动力;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它是国家分裂和国际纷争的导因。“冷战”时代,民族主义诉求为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对抗所掩盖;今天,随着全球化迅速加剧,民族的自我认同以及与他者辨异,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现象。即使象美国这样的世界强国,也面临着民族内耗和国家分裂的危险。因此,如何化解南海主权领土争端和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内部民族矛盾,是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天下观念并不是反民族主义的,而是超越民族主义的。一方面,天下观念承认不同的民族以及民族国家,其历史传统、文化情感以及利益诉求是有差异的,而且必须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中国要坚持“和而不同”,不能采取“我族中心论”的态度或迫使其他民族强行就我的方式,否则天下永无宁日。另一方面,天下观念认为,一个民族只有具备开放和包容的胸怀,才能使得民族的特殊性与普世性两重必不可少的性格得以共存。民族的生存之道在于:“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

四、建设海上丝路经济桥头堡

实现天下大同固然是未来美好的发展愿景。然而,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直到现代都是英国的外交立国之本。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正在引发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革,许多国家或地区为了抢抓发展机遇,纷纷参与到新一轮的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谋求更高层次上的全球竞争合作地位。从当下的实际发展出发,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并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才能正在推动海上丝路建设。

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珠海横琴等开放合作区作用。珠海需要在国家大力推动海上丝路建设的风口下,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通过港珠澳大桥的带动和横琴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有效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使自身成为海上丝路经贸往来的重要枢纽。

1珠海作为香山文化的发源地,既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大陆文化走向海洋文化的一个缩影。位于珠海斗门区南门村的接霞庄和菉猗堂,是一座赵宋皇室后裔曾经聚居的古村落,而宋朝的开放程度和海外贸易是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比拟的。斗门古街建筑风格中西合璧,100多年前,也曾是当时的珠三角南岸各类货物的重要集散中心、当时侨汇金融业务的聚集地,云集当时各地商贾。可以说,斗门见证了昔日海上丝路的繁荣与衰落。

2、珠海要牢牢把握人民币国际化契机,发挥横琴自由贸易平台作用,加强与港澳合作,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建设联通港澳、辐射亚太的离岸金融结算中心,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吸引跨国企业结算中心、采购中心、企业总部落户,集聚国际金融资本、机构和人才,在世界人民币交易中发挥引领作用。

3、珠海要紧紧把握港珠澳大桥即将建成通车的历史机遇,规划建设珠港澳物流合作园,依托洪湾片区发展物流产业的良好条件,整合港珠澳大桥、洪湾港、珠海保税区等物流发展资源,力争建成一个立足珠海、服务港澳、面向东南亚、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物流枢纽。

4、珠海要明确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在城市魅力成为核心竞争力、环境宜居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资源的全球竞争新格局下,珠海以其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路径自觉,努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颗绿色明珠,是对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贡献。

在全国各沿海城市先后提出建设海上丝路经济桥头堡的潮流中,珠海应当坚持开放创新、基础设施、港澳金融合作、低碳生态、宜居生活为重点,放大历史文化名城效应,在实现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海上丝路建设中发挥带动辐射作用。

五、小结

总之,中国要抓住构建海上丝路的历史机遇,以天下主义的普世情怀和诉求,化解国家关系矛盾,反对霸权主义,尊重民族差异,坚持共同利益和自由贸易,沿海城市要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发挥沿海城市海上丝路经济桥头堡的作用,借助海上丝路的规划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林子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文学类型]
http://hk.plm.org.cn/gnews/201096/201096205692.html

2、林宏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战略意义透析[文学类型]

http://www.cssn.cn/gj/13332/hssczl_hzzz/hssczl_hzgyzl/201411/t20141130_1422890.shtml2014.11.30

3、楼春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风险与挑战[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4/5

4、周江,对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形而上解读[J],理论与现代化,2015/5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 P156

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1994 P37

黄晓森(九三学社)

 
 
主办单位:48365365体育备用网址 备案序号:粤ICP备11071685
(建议您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整为1024*768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