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气预报: | 全文搜索: |
|
试析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2016-09-26 来源: |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处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主导价值观,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能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价值取向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我们的党就是这样的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引导他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生机,国家建设才能够不乏人才,这是我们的现实需求。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迁 大学生与时代的脉搏密切相连,其价值取向也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在不断发生剧烈的变化,其嬗变的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集体主义、理想主义价值取向一统天下 以群体为本位,一直都是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念,即整个国家、社会的利益在所有利益中居于第一位的,是至高无上的。新中国建立后,传统文化中以整体为本位的传统价值观得以继承下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仅成为建国以后群众普遍接受的价值观,更是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念,并成为建国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三十多年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二)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萌芽到普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式的理想主义追求逐渐转向,开始对社会现实投以更多的关注,实现了理想主义走向了现实主义的转变。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进一步转移到自我的人生理想和生活实际上来,更加注重一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追求,社会理想的追求和政治信仰的观念日益淡薄。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各种实用性的技能,反对空洞的理论说教,呈现出实用主义的倾向。 (三)个人主义成为价值观的核心部分 大学生开始重视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主体地位,根据社会的要求不断调整自身。在就业择业上,秉持功利、实用色彩的价值标准,把“经济收入”、“升迁机会”和“工作舒适度”等作为择业考量的主要标准;在学习学业上,追求实用性,局限于短期、功利的目的,热衷于热门专业的学习,而对马列经典等课程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80后、90后的大学生价值主体更加明显地表现出由完全根据社会需要的社会本位走向了注重自我利益和自我实现的个人本位,社会上先后出现的“英语热”、“出国热”、“考研热”、“计算机热”等热潮正是这种转变的突出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实冲突 (一)价值需求不均衡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也由过去强烈的精英意识转向冷静的平民意识,政治需求低于经济、文化需求,表现为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趋于平稳,认同党和国家的领导,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认同社会主义,但是缺乏政治理论学习热情,同时又积极向党团组织靠拢,热心公益活动,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的焦点问题,民生问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腐败问题、教育不平等问题、文化传承问题、学术问题等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这些关注点中,大学生更关注的是问题而不是成果。大学生们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缺乏政治理论基础和践行政治任务的自觉性。 (二)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倾向突出 大学生更为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现实的利益,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价值取向实用化,“个人奋斗,自我实现”成为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在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权衡轻重过程中,当代大学生表现出的更多是矛盾的态度,不再简单地服从传统社会本位价值观主导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选择,虽然都能认识到个人离不开集体,但是在不牺牲社会利益、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仍具有普遍说服力。大学生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是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滞后影响下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仍有一定的差距。 (三)价值评价的随意性和价值标准的双重性 大学生在道德判断和行为方面存在许多矛盾。他们一方面认同“八荣八耻”,推崇社会主义荣辱观,希望人人都讲究社会公德,但在具体行动中,对不讲诚信、不讲爱心、不讲社会公德现象表示理解甚至赞同。他们中许多人对自己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听之任之,对考试作弊行为认为可以理解、总比补考好、没什么大不了的占了很大比例。他们用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却用利己主义的标准要求自己,价值观念上认同社会本位,价值行动上执行个人本位。 三、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加强主导价值观教育提高核心价值观认知水平 培养大学生价值观是高校的主要任务,高校应因势利导,做好调查分析工作,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特点、根据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加强社会主导价值观教育。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课堂教育之中。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政治观念,帮助大学生认清市场经济的本质与内涵和由此带来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增强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做好学生价值取向的指导和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 (二)提升理性认识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重视和发挥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强网络舆论阵地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立体性强等优势,采用先进的、高尚的、富有吸引力的主导价值观来占领网络阵地,监控和引导好网络信息,牢牢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对于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力争以最快速度通过网络做出有价值的评论,提升主导价值观建构的时效性。创新载体,利用网络的互动性,让网络成为思想工作的良好工具,建立和运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网站,积极探索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互动形式,及时与青年对话、交流和沟通,疏导情绪,在网络上进行主导价值观的宣传和影响,通过互动,巩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识;通过互动,使思政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更好地纠正偏离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大学生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价值取向。 (三)强化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是为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性分析能力,而应扩大其辐射范围,凸显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成熟的行为习惯。高校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实践机会和合作环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将“知”和“行”结合起来,检讨自己的差距,检验自己价值取向的正误,校正自己的价值观,并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培养、锻炼、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整合各方力量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从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是由社会、学校、家庭三股外部环境力量和学生自身修养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成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地引导和教育,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践行,因此我们必须整合校内外教育力量,改善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修养,不断深入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理论、文化、宣传等方式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加以正确的引导,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实践等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培养大学生形成稳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树立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就应该通过不断完善学校校园及周边的人文环境和舆论环境,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措施,塑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和具有强大凝聚力、号召力的校园文化精神,给全体学生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学生自身修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力量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必须要有健康、和谐的价值教育环境和正确、正义的舆论导向作保证。 (六)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法制建设法制教育过程中 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应该强化刚性约束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法制建设、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一是要使一些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法制化、制度化,通过法律手段来弘扬某些价值精神;二是要通过法制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确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法治精神,实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基本要求一致,并在此基础上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向更高层次、更高境界升迁。 四、结语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无法在一个时期或一个年龄阶段彻底解决,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世界的形势,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以及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突与矛盾的特点、性质、类型,及时地、长期地进行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人生,引导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所以,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连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溯源[D].安徽大学,2013. [2]李沛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19. [3]崔常铭,刘伟.“三个课堂”互融互动的“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223+222. [4]姚瑶.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108-109. [5]高云,刘小雪.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特区经济,2015,12:83-86. [6]吕燕妮.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5,11:3-4. [7]宋广成,刘晓东,刘慧民.培育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2015,12:79-80. [8]金忠,解红晖.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06:8-12. [19]张涛,杨堃,黄梓良.新媒体环境下电影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1:74-75. [10]何书彩.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途径[J].现代商贸工业,2016,03:168. |
|
|
||||||||||